董心如 Tung Hsin Ru

董心如 Tung Hsin Ru
董心如 Tung Hsin Ru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熵 董心如個展 2013/5/25~6/22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http://www.vtartsalon.com/exhibition/current/

內在星空的深耕 向明 一一觀董心如的畫藝歴程


   從事藝術的人通常有兩種不同的遭際,一是先天的、一生下來便有某種藝術基因,只要一碰到音符,或抓到一支筆,便會有不尋常的表現,找到自己的語言、形成一已的風格。另一種是後天的,雖對某種藝術極端嚮往,也想從事創作,但天份不够,往往無法得心應手,與那些天份高的人比,總要差上一截。但是這類型的人往往有極强的挑戰精神,他們以勤能補拙的執着,而創造出自己的新天地。此兩者際遇雖不同,卻往往最後同登大寶,只是前者輕鬆順利、後者則比較辛苦艱難。
   唐代詩人畫家王維曾奉勸從事藝術工作者兩句忠言「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董心如便是属於必須循規蹈矩比較辛苦的善學者。天賦予她的是對美的忠實信仰,對色感的特別敏銳,對繪事的潛心執着。她也並非不是所謂天才的一型,我這寫詩的老爸對她的繪事可說全無半點幫助,但只對她為藝術全心投入,不眠不休的為色彩佈局勻稱、為線條妥善置放所付出的精力而非常不忍。她習畫的啓蒙老師畫家朱為白兄,從小就稱她是一可造之材,所謂可造即是能全賴天份,後天的努力,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可是董心如自己並不知道這些,她只知道必須不斷的創作是她唯一的信仰。
   追索董心如這廿多年來的創作趨向,從在紐約自原本的中國水墨轉向西方的抽象油彩畫境,從在紐約的「山海經」系列,回台後自「境痕」、「形域」、「識界」、「觀微」,直到而今展出的「熵」系列,她一直在其心象空間的多方求索。也許這一切都只源於她當年最大的一次跳躍冒險,毅然停止原己根基深厚且已獲多方肯定的中國現代水墨,而大胆的投入一個完全陌生、且尚在追求秩序的純抽象繪畫。這種看似自絕於傳统而去追求新異,無論如何不是一時衝動,或純然在追求時尚所可解釋,而是一種面臨經驗極限,經過深思熟慮,遠眺前瞻所獲得的勇氣和决心。一個藝術家是不會輕易顛覆自己的從前的,但在架輕就熟後,如何超越自己,找出另一種新的可能方向,向另一種不可能的極限挑戰,則是任何一個認真從事藝術的人所應有的抱負。
   抽象藝術之所以在廿世紀飽受青睞,並不全是它己呈現傲人的成果,而是它有無限開闊的廣大空間,任從事藝術的人放心奔馳,對不願抱殘守闕的年輕從事藝術的人而言,創新才是使他們感到過癮的挑戰。董心如已走在這樣一條高難度的高空纜索上,走索者除了力求平衡,便是只有向前邁步,不能後退遲疑,向前才能激發她無限的潛能。
  如果「山海經」是渾沌初開的先驗,棄之不去的水墨技巧還在其中遊龍般的隱現,也造成了山海經般的奇幻怪誕,待到「境痕」時她有了隨年齡成長的深度,認為自己對自然的觀照不應只是外在概念的表象,而應內在星空的深耕,藉由周遭環境印象片段的擷取、來平衡畫面中濃郁的詩意與感性,但總體的畫面仍是糾結的、色感仍是沉重的,十足反映內在心情的複雜與牽絆。「形域」似己有重大的突破,所期待的自由自在,已能發揮在色彩的柔性浸染上,待到「識界」以至「觀微」,似乎己從朦朧的超現實基因出走,己有阿米巴和原生物在蠕動,「觀微」的畫面上己有花蕊的雛形,似乎己從形「役」中廣度的突破、深度的突圍,期待的清明己初見曙光。此次展出的「熵」系列作品,按「熵」本乃一熱力學上的過程,而在天文學上指一種不確定性的「無為狀態」、也許此一希臘文的本義「變化」更能代表這系列畫代表的真意。董心如自述「因喜愛自然,所以自然而然,自我內心的幽暗、温暖、靈光、孤寂…皆有可能顯現、並未刻意追尋宗教與哲學境界,但求創作能自在。」自由自在的揮灑表現,可能是董心如繪畫的最大樂趣,至於一切形而上的追求,畫境中大家可隨意想像摘取。  2013/6/16

熵2013-1 綜合媒材/畫布 175x192cm


荼蘼2013-1 綜合媒材/畫布 137x170cm



熵2012-1 綜合媒材/畫布 145x180cm


無垠2012-3 綜合媒材/畫布 145x180cm


熵2013-3 綜合媒材/畫布 120cm圓形


無垠2013-5 綜合媒材/畫布 120cm圓形


象2013-1 綜合媒材/畫布 165x195cm


無垠2013-4 綜合媒材/畫布 145x145cm


熵2013-2 綜合媒材/畫布 145x145cm





觀微2013-1 綜合媒材/畫布 145x145cm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縫隙中的幽微 The Glimmer from The Chink

由自我出發的探尋道路,生命歷程的轉化。藝術家一直追求內化的理想世界,不斷向內心的沈寂敲門,傾聽自己的聲音。而對董心如而言,畫面間滿是面對形式的熱情與極限的探尋、詩意般細膩的風格如同本人氣質的展現。

一直追求從自身出發的人文氣息繪畫,在精神性的彼岸開花、結果。

細細咀嚼下,未必會形成滿佈的靜默而全然空靈。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最後觸碰到的、輾轉反側的,是一個難以吞嚥的果核。所以,一幅作品之所以引人深思在於不管是藝術形式也好,藝術內容也好都同出於創作者的身體和心靈,皆須面對精神性的問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畫家身上,都存在著因「具象」而帶來的局限。也就是內心表達與外在形式之間的矛盾。

作為觀者,隨著視覺所及的畫面及無處不在的自然景象、精神性的表現在董心如的畫面中流瀉而下,是種再舒服不過的抒發。藝術家將易懂的內容和不容易說出及說不清的東西,經由自我生命的探索,透過創作形式轉化成為其意念邅遞的橋梁。彷若微光溢出於彼岸的幽微處,縫隙中開出的智慧之花。


An exploration from the ego trigg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courses. Having been pursuing an internalized ideal world, the artist keeps knocking at the door of innermost quietness and 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oneself. Abounded with passion towards art form, quest for limits, and an exquisitely poetic style, the general appearance of the art work exemplifies nothing but the temperament of Tung Hsin-Ru.

Transpiring humanistic breath from one's inner world, the artwork ferries us spiritually to the other shore with a paradise of spectacular blossoms and clusters of fruit.

Careful rumination reflects more than quiet restraint from complete silence. The last thing lying between both shores is a kernel cannot be chewed on but causes jerks and twitche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a thought-stimulating art work, irrespective of its art form or art content, comes from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inner of the artist with spirit as the key. Arising from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ner expressions and outer forms, limitations from concreteness exist in artist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regions.Flowing from Tung's artwork, the ubiquitous natural scenes and spiritual representations convey utmost visual enjoyment and relief as they meet viewers' eyes.

With art forms as media and self-exploration of one's life as an approach, the artist communicates explicit content as well as implicit and ambiguous ideas to viewers. Dim light seems to be visible from the gloom on the other shore resembling a flower of wisdom popping up from the crevice.

無垠2011-1 綜合媒材/畫布 180X148 cm

花跡2011-1 綜合媒材/圓形畫布 120X120 cm